法治讯(杨正道 白永臻)近年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景区旅游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增加,给景区管理带来了新挑战。雷山县公安局西江派出所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为着力点,创新搭建“社区警务团队”下沉解纷工作法,做到群众求助第一时间响应、风险动态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辖区矛盾化解质效显著提升。2023年以来,西江派出所通过“社区警务团队”,主动下沉景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比去年同期提高81.52%,涉旅投诉举报下降47.48%,有效遏制了因矛盾纠纷引发“民转刑”案事件,保持了西江苗寨连续30年命案零发生,为平安西江、美丽西江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力量,建立“社区警务团队”
西江派出所创新搭建了“1+N”“社区警务团队”,“1”即1名社区民警,“N”即辅警、景区管理工作人员、村组干部、网格员、联户长、“十联铺”商户、民间议榔调解组织人员为成员的“社区警务团队”,实现调解资源整合。
“一个团队”一抓到底。西江景区全覆盖成立8个村民议事凉亭为阵地,打造8个社区警务亭,挑选8名骨干民警到警务亭担任社区民警,挑选8名懂外语、会苗语、精汉语、善沟通的辅警担任社区辅警,在景区形成8支“社区警务团队”,以一抓到底的决心做好纠纷化解、诉求解决等服务工作。
细化工作职责,加强部门联动。“社区警务团队”以“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触角延伸”,同步开展入户走访调查、治安要素搜集、安全风险排查、特种行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高度融合,通过下沉一线,主动掌握社情民意,实现小事不报警、大事有人管,矛盾能发现、就地即解决,做到群众求助第一时间响应、风险动态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同时,为及时调解涉旅矛盾纠纷,在公安牵头联合应急、文旅、市监、综治、景区管理局等部门组建旅游警察服务中心,选派1至2名业务干部进驻办公的基础上,将8名社区民警全部纳入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对12315、12345平台热线及上门求助的矛盾纠纷线索进行汇总分析、分类处置后,将符合公安机关职能的直接派单至社区民警,由社区民警联合团队成员共同处置,确保涉旅矛盾纠纷起起有人管,事事有回音,为游客营造“速度”与“温度”的旅游环境。
民警组织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矛盾纠纷
强阵地,建立纠纷化解责任田
认真抓好“社区警务团队”管理,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操心事。每个警务亭对应一个或多个网格,集信息收集、纠纷调解、巡逻防控、隐患排查为一体,将8个社区警务亭辖区明确为8个纠纷化解责任田,将社区警务亭打造成为矛盾纠纷的调解亭、便民利民的服务亭、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的平安亭,实现小事不出亭、大事不出景区。
做实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以社区警务亭为阵地,联合“议榔团”共同参与,以苗族的热情好客,对村寨里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实现民族文化与法治教育相融合,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做实优质服务。为全方位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在原有警务室、巡逻队的基础上,每日组织人员到社区警务亭值守,向游客、商户、当地群众提供服务,坚持以服务赢信任,广纳意见建议和线索信息。
做实风险预防。为有效解决涉旅部门协同联动不强、服务效率较低、市场环境较差、游客投诉较多问题,在西江景区联合政法委、应急、文旅等部门构成“便民服务+综合执法+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社区民警在开展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联合执法队伍针对可能出现客源争夺等治安隐患部位,加强巡逻防控,严密排查各类涉旅违法犯罪线索,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扰乱经营秩序等违法犯罪打击,净化景区旅游市场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各类涉旅矛盾纠纷发生。
西江派出所民辅警在景区内开展徒步巡逻
强机制,建立纠纷化解网络
坚持多轨运行、多向赋能,持续扩大服务质效,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立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勤走访深入景区、深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连心交往,通过细致的排查,了解社会治安的真实情况和确实存在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由社区警务亭民警负责,建立或加入辖区村民村干、党员志愿者、行业协会、联户联铺微信群等,对群内聊天内容实时关注,第一时间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同时推出“二维码数智门牌”系统,在景区实现实有房屋二维码上墙全覆盖,通过走访宣传,引导群众扫码提供矛盾纠纷信息,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动态。
建立纠纷调解机制。针对情况较简单、调解难度较低的矛盾纠纷,由社区民警结合工作实际,邀请景区管理干部、党员志愿者、村组干部、网格员、联户长、“十联铺”商户、民间议榔调解组织人员到社区警务亭参与调解,实现小事不出亭。针对情况较复杂、化解难度高的矛盾纠纷,以及面临调解力量不足、专业不强等问题,以治安调解室为阵地,积极构建治安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旅游法庭调解、行业协会调解衔接联动工作平台,针对不适用治安调解或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在做好依法调查取证、查清事实真相、收集足够证据的同时,邀请乡镇、村(社区)干部、以及律师、专业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参加,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在景区警务室、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就地化解。
建立“十联铺”调解机制。组织景区商铺店面,形成“十联铺”邻里守望和纠纷调解小组,制定《“十联铺”公约》,明确权利义务,发生在商铺的纠纷由值日商铺和“社区警务团队”成员第一时间进行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守好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
中国法治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